歐美片場

當前位置 /首頁/電影/歐美片場/列表

007系列電影策劃:邦德五十人未老(組圖)

和之前熱映的“蝙蝠俠”相比,一樣都是“高富帥”的英雄,都有新型武器和性感美女相伴,他們給人的感覺卻很不同。邦德的頂頭上司M,一直邦德電影中頗為神祕的一個人物,他是影片中英國情報機構軍情六處的領頭人,先後由伯納德·李、羅伯特·布勞恩、朱迪·丹奇(女)三位演員扮演。

007系列電影策劃:邦德五十人未老(組圖)

007系列50年

JAMES BOND

You only live twice;

Once when you're born,

And once when you look death in the face。

——人生只能活兩次,一次是出生,一次是直面死亡。

1962年10月5日,第一部邦德電影《諾博士》公映。經過50年6任007和22部電影,這個間諜已經成為不朽的銀幕傳奇英雄。

007的締造者是英國懸念小說大師伊恩·弗萊明。弗萊明本人就有做特工的經歷。二戰中,他曾在英國海軍情報處供職,他當時看到的許多裝備後來都在作品中有所體現。1953年,弗萊明以自己的間諜經驗創作第一部詹姆斯·邦德作品《007大戰皇家賭場》,1964年留下遺作《金槍客》後心髒病發去世,共出版了14部007系列小說。此後,有電影公司買斷了007版權後,編劇承擔了創作任務。

在弗萊明的構思中,詹姆斯·邦德,畢業於劍橋,是英國軍情六處的特務,代號007。他擅長射擊、搏擊、賭博、游泳、駕駛(海陸空都行)、社交,喜歡喝馬提尼(要搖的不要攪的)吃魚子醬。他永遠能開炫酷的跑車,泡上最美的姑娘,遇上最刺激的事兒,滿足所有男人的幻想。

邦德電影至今長盛不衰,其他類似系列電影卻未能長久延續。什麼是邦德電影制勝的法寶?最關鍵因素在於每部邦德電影都會保持大部分穩定不變的因素,卻又會在新作中新增新鮮元素,讓觀眾嚐到甜頭。邦德電影也懂得為每部新片留下非常重要的變通空間。

作為一位007的忠實影迷,同濟大學西方電影史教師許樂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007是一系列始終緊扣時代背景、發揮型別片極致的佳作,這部系列電影能夠50年來不斷拍,很重要的一點是它一直隨時代背景有新的東西加入,情節總是和大的時代背景緊扣。不過許樂認為,隨著觀眾審美日趨多樣化,007不是不可超越的神話。現在西方媒體的宣傳跟它的最新一部又要上映了也有關係。

備註:上面詩句是17世紀日本俳句詩人松尾芭蕉所作,“You Only Live Twice”後被伊恩·弗萊明用作其第12部007系列小說名。

第一任:肖恩-康納利 出演6次

第二任:喬治-拉贊貝 出演1次

第三任:羅傑-摩爾 出演7次

第四任:提摩西-達頓 出演2次

第五任:皮爾斯-布魯斯南 出演4次

第六任:丹尼爾-克雷格出演3次

銀幕邦德存在並超脫於現實的規範

從肖恩·康納利到丹尼爾·克雷格,以及在數不清如曇花一現的邦女郎的簇擁下,“銀幕邦德”的五十大壽成為全球影迷熱議的話題。一些人在回味最初的“勇破神祕島”,更多人在翹首以待即將上演的“智破天空城”。007是一個神話,更反映了半個世紀以來世界格局的改變和大眾審美的變遷。

昨天,早報記者專訪了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同濟大學西方電影史教師許樂。作為007的忠實影迷,他認為007是一系列始終緊扣時代背景、發揮型別片極致的佳作,但隨著型別片的不斷創新和豐富,007並非是不可超越的神話。

從冷戰延續到後冷戰

:007系列有人說它是一個西方意識形態極強的“樣板戲”,是這樣嗎?

許樂:從源頭上說,一個大眾文化能夠興起,被大眾接受,直到暢銷,一定是有一個文化背景在那擺著的。首先,從背景講起。007或者說間諜片這個型別就是一個冷戰背景下興起的文化。美蘇對峙,兩種不同的社會體制緊張對抗。而這種文化在西方陣營出現,是因為西方最主流的文化價值觀就是強調個人英雄主義,一個人能夠拯救世界,拯救人類。這後來構成了所有好萊塢大片的基礎。而東方的價值裡,是集體主義根深蒂固的存在,所以前蘇聯也湧現了一批像《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這樣優秀的作品。

其次,它是特別符合男性觀眾觀賞欲的一個產物。邦德的扮演者布魯斯南總結007電影長盛不衰的原因就是“是美豔的邦德女郎,是新奇的道具、是性、是羅曼蒂克、是幻想、是最終的英雄,賦予了這部電影長久的生命力”。香車美女、拯救世界、英雄情節、冒險……男人夢想裡該有的都有了。對於各個不同層面的心理需求都給你滿足了。

再有,電影社會功能的意義——緩解人們在冷戰時期的焦慮和不安全感。那時候“第三次世界大戰”、核戰爭這些不一定什麼時候就爆發的危機都是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那麼電影製造一個虛幻的故事,讓人們看到,一個人憑個人的力量就能夠化解這些危機。這就是電影“造夢”的功能。

:這個系列到現在拍了50年,其實它的情節套路幾乎沒有什麼大的突破,其他好萊塢大片中的各路英雄也層出不窮,為什麼詹姆斯·邦德仍然是最經典的存在?

許樂:英雄、美女、冒險,符合所有動作片的元素。但我們把他放在間諜片的型別裡,他又能帶來另一個層面的滿足。比如高科技的應用,他能夠比武俠的、科幻的動作元素電影更能吸引人的點是因為他有非常現實的背景在。他源於真實世界,既神祕又有跡可循。這個英雄他在現實生活中生活,同時又能超脫現實生活中的一切規範,現實生活中無趣的條條框框都框不住他。在這一點上間諜片能夠給觀眾提供一定的滿足感。

我覺得我自己對007特別著迷的一點是,每一集反派想要毀滅世界的方法都不一樣。比如《金手指》中要輻射掉已有的金礦,讓自己手裡的黃金升值;還有一部裡有人要炸礦,引起地震,淹掉矽谷,然後自己生產的晶片就可以壟斷全世界。它的一些邏輯其實想想挺好玩的,仔細推敲會有漏洞。很多人會喜歡挑這個電影的漏洞,也是很好玩的事。但電影畢竟不是論文,在那兩個小時裡讓觀眾跟著它的邏輯走,就很過癮了。

:和之前熱映的“蝙蝠俠”相比,一樣都是“高富帥”的英雄,都有新型武器和性感美女相伴,他們給人的感覺卻很不同。

許樂:對,因為間諜提供了一個更紮實的背景,更真實的國家,更飽滿的事件。蝙蝠俠或者其他亂七八糟的俠都是從漫畫改編而來,是幻想的範疇,完全是不同的東西。這兩個比,我覺得就是,一樣是“武俠片”,蝙蝠俠好比是“東方不敗”,007就是“李小龍”。

“日不落”野心的延續

:所以在你看來007是一部挺“現實”的電影?

許樂:對。它的每一部都是緊跟時代的。最早的肖恩·康納利的版本,蘇聯的影子非常明顯,到羅傑·摩爾那兒,就出現阿富汗那一片兒的國家,到布魯斯南,就出現了朝鮮。所以它一直能夠50年不斷拍,很重要的一點是它一直隨著時代背景有新的東西加入,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布魯斯南演的那幾集,是一個“後冷戰”時代的產物。《黃金眼》講的是蘇聯解體後的殘存力量;《明日帝國》探討媒體,講“世界多極化”,還暗含了“中國威脅論”的影子;《擇日而死》更直接,就是講朝鮮的。電影的情節總是和大的時代背景緊扣。

:007系列最早是英國小說,如今已經是典型的好萊塢電影。好萊塢為其附加了什麼?哪些是英國的哪些是美國的?

許樂:那種很個人的英雄主義是普遍西方的,美國最盛。但007其實有很多英國根深蒂固的“殖民主義”思想的痕跡。它的故事你仔細想想跟英國“日不落帝國”的傳統,和它曾經是帝國主義殖民者的背景都有很大關係,所以它才有這樣的自信去編織這樣一個去縱橫全世界的故事。包括邦德歷險的這些地方,很多都在亞非拉的土地上。而邦德能夠順利進入非西方文化,並在壞人的本土上獲勝。當然邦德在這些地方所遇到的種種磨難,其實也反映了他們“日不落”的逐漸沒落,曾經的輝煌和強勢不再的一種焦慮。但最後007能夠化解這一系列危機其實也是對他們民族心理上的一種慰藉。

包括像今年奧運會,英國女王在007(丹尼爾·克雷格)的陪伴之下空降到體育館的橋段是備受好評的。這也意味著今天英國人還是將007看作他們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

:這麼說來好像對“邦女郎”的征服也有這層的意味。

許樂:那是一定的。邦女郎絕大多數都不是正宗的英國女士,她們都來自異族,各種膚色的人種都有,然後不管是協助者還是對立者,都是扮演著被英國紳士征服這樣一個角色。這也是一種英國人在文化上的強烈自尊,並且越到後期,邦女郎越是來源於落後地區。這一點也很有意思。但是關於這一點,一直受到女性主義者的批判。但它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男權電影。

金字招牌不進反退

:藉著“50年”這個契機,西方的社會都在回顧007的輝煌歷程,其中被懷念最多的就是不同007的扮演者。你覺得幾代007演員有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質嗎?

許樂:其實最經典的007還是三個,肖恩、羅傑、布魯斯南,但三個人的氣質風格是逐漸加強的,是一致的,風流倜儻、玩世不恭,都是被死命地往理想化的極致去做。好像“壞男人”更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他就是個百分百的完美幻想物件,萬花叢中過,沾了葉子在身上就顯得俗套了。說來也奇怪,好萊塢是取悅觀眾的,但是50年來,從對007的審美來看,雖然有一定的變遷,但壞男人永遠有市場。

:是不是可以說導演在這樣的電影中並不重要?

許樂:可以說007是好萊塢最經典的型別片。雖然故事都不一樣,但開場都先打一架,到第幾分鐘有一個小g.c,到第幾分鐘有很香豔的床戲。敘事的節奏都掐得非常準,高度的模式化。好像每一集都一樣,每一集都不一樣,換了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物,永遠有新感覺新刺激。走型別路子的電影,導演就沒那麼突出。在製片廠時代下,它成為一個系列,就杜絕了它成為某個人的標籤或思想的產物。作者電影和型別電影之間還是很不同的。諾蘭拍《蝙蝠俠》已經改成了他自己的蝙蝠俠,但之前的四個蝙蝠俠導演並不出名。007現在還沒有到那一步。

:近幾年的007其實好評度沒那麼高了,尤其從《皇家賭場》(2006)開始,這一點你怎麼看?

許樂:《皇家賭場》是部前傳吧,挺沒意思,那是個挺“不思進取”的做法。《星球大戰》有一個那麼龐大的背景拍前傳就算了。我覺得007倒著拍挺不明智的,有點“技窮”的感覺。

:近年來,《諜影重重》還有《碟中諜》系列等間諜片都風頭挺足的,007怎樣保持它的地位?

許樂:我覺得後來《碟中諜》系列,甚至《諜影重重》系列現在都已經超越007了。這種對比是從型別模式的創新上來說的。007是一個把型別模式做得非常足的片子,就是敘事的套路,應有的元素啊,節奏的起伏都做得很到位了,但只有在布魯斯南那幾部中是在足的基礎上有創新的。但是從丹尼爾的007開始,它又開始停滯不前,甚至有點不進反退。而《諜影重重》和《碟中諜》在這個型別的範疇裡都開闢了新的敘事方式,或者說新的影像方式。比如《諜影重重》裡面搖晃鏡頭的拍攝手法,在以前的間諜片裡是沒有的。

:其實這兩年007也是有所創新的,人物上不管男人女人都更飽滿更有人性了,只是好像觀眾都不太買賬。

許樂:丹尼爾·克雷格的這個形象、氣質都沒有再在原來的路子上延續。好像布魯斯南帥到頭了,沒法再加強了。新的007現在還比較遊移。壞男人的形象做到極致了,現在有點想把他往“好男人”的路子上拉回來,但之前形象已經太深入人心了。所以現在丹尼爾·克雷格還是個發展中的007。

這種轉變也有這個時代意識上的變化,因為不止007系列,過去所有的影視劇人物都黑白分明,但現在都趨於複雜化。而且電影的觀眾也是不斷更換的,也有新的觀眾不需要比較,他們就接受了這樣的007。這兩年的邦德是比原來更立體、飽滿的,會脆弱,會矛盾,會念舊情了。像英劇《神祕博士》,從1963年到現在換了11個主角,每一個個性、魅力都不一樣,那個就比較反映時代審美變化。

:007系列是至今為止賺錢最多的電影,它何以具有如此高的商業價值?

許樂:說它賺錢多,是因為在最初它的確開創了很多東西,迄今為止被拍攝了那麼多部。這是一個基數大的結果,但是隨著其他的英雄繼續開展他們的冒險,觀眾的審美趨於多樣化,007也不是不可超越的神話。

和之前熱映的“蝙蝠俠”相比,一樣都是“高富帥”的英雄,都有新型武器和性感美女相伴,他們給人的感覺卻很不同。邦德的頂頭上司M,一直邦德電影中頗為神祕的一個人物,他是影片中英國情報機構軍情六處的領頭人,先後由伯納德·李、羅伯特·布勞恩、朱迪·丹奇(女)三位演員扮演。

說邦德電影是世界上最成功、最經久不衰的電影並不為過。我們感興趣的話題是為什麼邦德電影能在電視肥皂劇和超級英雄漫畫盛行幾十年的年代依然長盛不衰,而其他類似系列電影卻沒能長久延續下來?

什麼是邦德電影制勝的法寶?10月5日邦德電影50週年紀念日上映的最新紀錄片《一切或一無所有:007不為人知的故事》向我們給出了部分答案。除去第一任邦德——肖恩·康納利,該片採訪了歷任邦德這一角色的5位主演喬治·拉贊貝、羅傑·摩爾、提摩西·達頓、皮爾斯·布魯斯南、丹尼爾·克雷格,以及邦德系列電影的製片人及其家屬,邀請他們講述了電影拍攝過程中一系列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從採訪物件的說辭,我們可以看出,邦德電影長盛不衰的最關鍵因素,在於其在某種“延續性”與“變化性”之間維持的微妙平衡,也就是說,每部邦德電影都會保持大部分穩定不變的因素,卻又會在每部新電影中新增一些新鮮元素,給觀眾一些甜頭。這樣,觀眾總會飽含某種深沉和熟悉的情感去看邦德,感覺自己好像跟他有某種關聯;但電影中的花樣翻新又讓他們感覺沒有被愚弄,不是一次又一次在重複看同一部電影。

細數22部電影,我們可以把每部邦德電影都會出現的特質列出來。比如,邦德每次都要向神祕上司M做簡要案情陳述;每次他都會穿上帥氣燕尾服在某個賭場或party出一陣風頭;在向他人介紹自己時,他總會輕揚嘴角,說一句“我叫邦德,詹姆斯·邦德”;在向服務員要伏特加馬提尼酒時,他也總會在不經意間提出要求,“搖勻,不要攪拌”;在影片最後,他總會變成一個冷酷殺手;當然,影片也少不了鏗鏘音樂襯托下的“漩渦式”片頭,各種炫酷跑車和道具,各種特技,各種美女,而這些美女中總會有一些毒如蛇蠍。

邦德電影中的這些符號或象徵,就像肖恩·康納利在電影中使用過的假髮一樣一絲不苟,嚴格遵守著某些規則。但不得不說,邦德電影也為每部新片留下了非常重要的變化、變通空間。比如,每部新邦德電影都會出現一個新壞人,邦德每次都會在充滿異國情調的他鄉執行任務,而在那,他又總會邂逅一段新戀情。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冷戰時期的1960年代還是新世紀,抑或是這兩個時間點中的某一段時間,邦德電影都可以自由設定穿梭於其中,這使得邦德電影可隨時借鑑吸收當時流行的拍攝手法,比如,羅傑·摩爾版1973年的《生死關頭》就使用了黑人元素,1974年的《金槍人》使用了中國功夫等。

在其他好萊塢類似系列電影中,你找不到邦德電影這樣一直延續下來的某種穩定性。比如《蝙蝠俠》系列和《蜘蛛俠》系列總讓主人公侷限於哥譚鎮或紐約之類的地方,在那,他們總是碰見一些相似度頗高的敵手。再比如,其他製造銀幕英雄的《佐羅》、《加勒比海盜》也都被侷限於特定時代和特定區域,雖然斯皮爾伯格的《印第安納·瓊斯》沒有綁在一個特定年代和環境中,但它從頭至尾也都只由哈里森·福特一個人扮演英雄。

可以說,近年來有能力與邦德電影匹敵的對手只有《諜影重重》系列。《諜影重重》使用了很多邦德電影中常用的拍攝手法和橋段,比如,特工伯恩同樣可以去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第四集中扮演伯恩的馬特·達蒙也最終被新晉男主角傑瑞米·雷納所取代,影片有了新面孔。不過,不管英雄由誰來扮演,伯恩始終是在與一個特殊且神祕的美國政府機關對抗,所以很難說《諜影重重》系列是否能維持創造力。

而在其他一些好萊塢間諜系列電影中,我們得出的印象通常也都是模糊且鬆散的,這些系列電影內部經常沒什麼聯絡,很難讓觀眾對其維持長久的興趣。比如《虎膽龍威》系列除了每次都有布魯斯·威利斯出場,就再也找不到什麼共同點。湯姆·克魯斯主演的《碟中諜》也有同樣的問題,作為觀眾的我們老搞不清楚湯姆·克魯斯到底在為哪個機構服務,以及他在其中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可以想象一下,在《碟中諜》結束後,假如片尾字幕升起這樣一句話:“伊森·亨特還會回來”,觀眾會感覺興奮嗎?我看不盡然,但假如詹姆斯·邦德在電影中做出這樣的承諾,我想大部分觀眾都會在心底留存一絲希望翹首以盼,我們其實都希望邦德電影還能再演下一個50年。

(原文登於《經濟學人》10月4日刊,廖陽編譯)

【邦德“外傳”】

60年來,詹姆斯·邦德作為高帥富的傑出代表,其一顰一笑、一言一行都在優雅的轉身之間,完全無可挑剔,不可複製。英國專欄作家Victoria Coren最近決定為這個“屏息凝氣裝酷”的大帥哥放鬆一下,10月7日晚上在《衛報》刊發了一則小故事,鬆開邦德緊繃繃的優雅外衣,用有點小雷人的場景演繹真實的活人邦德。

神經緊繃的邦德在黑暗的房間裡躡手躡腳地去拿自己的外套,房間裡好像有別的聲響。

突然,他“不慎”觸控到一具溫熱的肉體。哇,女人!本已身心俱疲的他瞬間被激了一下:“這就是那個豐腴窈窕的中俄混血模特Mai Pantzarov。”

邦德先生腦中立馬閃現出她頗具東方神韻的動人黑髮和細膩肌膚,還有俄國人的高挑與豐滿。Mai把自己赤裸地掛在床上,僅著一抹文胸和微笑。邦德為一睹其芳容猴急難耐,迫不及待去開燈。

呃……原來躺在床上的,是那個從酒吧裡帶回來的胖女孩。Mai小姐幻為泡影。一個啤酒味濃郁的呵欠打完後,胖女孩醒了。

“吉姆,你還好嗎?”

邦德點了點頭,突然一陣劇烈的咳嗽讓他對著垃圾桶乾嘔了半天。他思忖著,自己也許還是不得不和這女孩雲雨一下。不過,自己先要來點早餐。他拿起賓館電話,想訂兩份意式濃縮咖啡還有一籃新鮮羊角麵包。

“你以為這是哪裡?宰人不要命的雷茨麼?”電話那頭響起一個魂不附體的大吼,“自己到燙褲機後面拿燒開水壺去。”

邦德踉踉蹌蹌地走到浴室,驚喜地發現自己還穿著跑鞋,它們在自己小腿上的彩色紋身印襯之下閃閃發亮。他一臉疑惑地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昨晚到底發生了什麼?”

去了趟大使館,他只能記起來這些了。

“馬丁尼?搖,不攪?”調酒師低聲問道。

“不,我要份蛇之吻。”

他偷偷摸摸爬上大使館的樓梯,發現微縮膠捲就在M描述的位置。放進包裡,整個伊朗MI6核計劃已經全在自己手心裡。接著,他沿著繩子從二樓窗戶爬下,然後一系列007情節出現了, 他玩了幾個飛鏢,在小賭館裡揮霍了一把,再找了個胖女孩搭訕後直接帶回賓館。

謝天謝地,他現在要做的只不過是在他的Burberry夾克中掏出微縮膠捲,從SIS大廈扔下,便大功告成。邦德從浴室地板上撿起夾克,翻遍每個角落,全是空的,只有幾攤嘔吐汙漬。

大難臨頭。

“來不及等咖啡了,跑!”他大叫一聲,跑出賓館。

終於跑到MI6的祕密通道。電子保安聲控在走廊盡頭詢問邦德同學通道密碼。

“密碼!”

“女王。”邦德恭敬地說道。

“不對!” 機器人說道。

“冷戰?”邦德又說。

“不對!” 機器人尖聲叫道。

“呃……全球輸出?”

“不對 ,不對,不對。”機器門說道,“記住,有19個字母,其中12個是數字,都是敏感資訊,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你媽媽的小名。”

邦德挫敗地踢著這扇破門,密碼到底是什麼?以前每次都能順利通過的啊。

“007,別擔心,我放你進去!”身後響起Q很開心的聲音,“對了,我們最近弄了個新玩意兒,比用作反空襲槍的鋼筆還好用。還記得嗎?反空襲槍鋼筆,就是你落在賭館的那個東西。”

“沒時間說笑了。”邦德幾步一躍,跨進M的辦公室,M正在看電視劇《塔格特》。

她嚴厲地看著他說:“你把膠捲弄丟了是吧?”

“我肯定被搶了”,邦德皺眉道。

“那肯定的,”M說,“你還記得那個大使館調酒師麼?”

“當然。”

“不是他。”

M把膝上型電腦轉過來,給邦德看了張照片。

“那個胖女孩?”

M點點頭。

“可是,我不是……我們不是?”

M點點頭。

邦德聳聳肩,折回旅館。

和之前熱映的“蝙蝠俠”相比,一樣都是“高富帥”的英雄,都有新型武器和性感美女相伴,他們給人的感覺卻很不同。邦德的頂頭上司M,一直邦德電影中頗為神祕的一個人物,他是影片中英國情報機構軍情六處的領頭人,先後由伯納德·李、羅伯特·布勞恩、朱迪·丹奇(女)三位演員扮演。

《最高機密》海報,這個看不到臉的女郎腿和手不是一個人的。

間諜寫間諜

伊恩·弗萊明和自己的小說人物邦德英雄所見略同,他們都喜歡女人,喜歡馬提尼搖曳,而不是被攪拌。當然,弗萊明也是一個間諜,儘管他想在英國外交局開拓一番事業,但是招考時沒考好。不過短暫的記者生涯之後,弗萊明到海軍情報局任職,成為海軍將領John Godfrey的私人助理,而John Godfrey也成為邦德小說的原型之一。

《太空城》靈感源自《星球大戰》

1977年《海底城》出來之前,人們強烈呼喚新鮮點的邦德電影出現,然而1977年,所有的風頭都被科幻片《星球大戰》搶去。於是,1979年,007團隊推出《太空城》,在傳統邦德電影中加入太空科幻元素。為了讓電影更加靠譜,製片方專門諮詢NASA,並且計劃在1981年宇宙飛船發射的那周於HOUSTION舉行公演,不過之後由於技術原因美國太空船專案被延誤,而邦德的太空城在倫敦如期降臨。

主題曲的崛起

邦德電影主題曲如今是多麼的勾魂攝魄,名氣和電影本身差不多。你看,最近大家對阿黛爾的歌聲都是望眼欲穿。其實,1985年之前,還沒有一首007電影主題曲可以在Billboard top100歌曲排行榜上衝冠,一直到《雷霆殺機》才扭轉乾坤。

歷年歌曲排行榜上躋身top10的邦德電影主題曲還有Shirley Bassey演唱的《金手指》(Goldfinger) (1964), 保羅·麥卡特尼的《生死關頭》(Live and Let Die) (1973), 《海底城》主題曲“Nobody Does It Better” (1977), Sheena Easton的《最高機密》 (1981) 還有麥當娜的 的《擇日而亡》(Die Another Day) (2002)。

邦德“賣遊戲”

邦德先生總是能賺來各種生意,比如,酒、玩具、手錶還有視覺遊戲等。視覺遊戲特別能賺,一筆著名的大生意便是1997年推出的電子遊戲“黃金眼007”,1999年之前賣出200萬份拷貝,還奪得美國互動藝術與科學學院獎。

《最高機密》的機密

儘管《最高機密》的英文名稱叫做"For Your Eyes Only",但你看的時候,千萬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眾所周知,充滿異域風情的外景一向是007電影的第二主角,有的時候,取景地點甚至會影響電影情節。但是有些“脾氣古怪”的陌生地方就是不肯合作。比如拍《最高機密》的時候,義大利科爾蒂納丹佩佐小城就是不肯下雪,相反,滿街塵土飄揚,演員Carole Bouquet也來火上澆油,稱自己體弱肌寒,不能拍攝水下場景,於是導演只好讓她站在浮塵飛舞的地上拍攝,然後在畫面上加些泡泡,模擬水下場景。

邦德“穿幫”

即便是007,也是會犯錯誤的。

《諾博士》中,邦德猜中了鄧特教授的槍中無子彈,因為鄧特的史密斯威森手槍最多放6顆子彈,不過,教授拿的其實是能放7顆子彈的Colt.45。

《永遠的鑽石》中,邦德稱,放進走私者體內的假鑽石是用麵糰做的,不過這些麵疙瘩卻在烈火中永生,毫髮無損。

《海底城》中,播放了一首當時在蘇聯被禁的歌:《日戈瓦醫生》主題曲。

那麼多的錯誤中,只有一個,是我們無法原諒的:《雷霆谷》中,邦德先生,竟然喝了一杯攪拌馬提尼!!

《金槍人》泰國奇遇記

泰國普吉島如今已是火熱的東南亞旅遊勝地,不過1974年007系列之《金槍人》在那兒取景時,普吉島還是個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不過電影公映之後,這個孤島便不再清淨,開始打著邦德島的旗號招攬遊客。

拍《金槍人》時還有件好玩的事兒,製片人Harry Saltzman認為既然在泰國拍攝,片子裡最好搞只大象,有大象追捕的場景。不過,大象在堅硬的地面行走時,需要套上“保護鞋”,於是Saltzman預定了一批“護足套裝”,等到製片人Cubby Broccoli上任時,他帶著2000雙之前預定的“大象鞋”華麗麗地現身了。不過折騰了半天,此場景最後還是被刪掉了。

肯尼迪和里根都是“邦德粉”

肯尼迪總統是邦德小說的大粉絲。他曾在《諾博士》的宣傳活動上公開對其表示讚揚和感謝,還說過《俄羅斯之戀》是他最喜歡的10本書之一。

里根也是個“邦德粉”。他曾在《八爪女》的電視推廣活動中露面,說道:“007可以給10分滿分,邦德完全是偉大英雄的現實寫照。”

不讓我演就死給你看

007電影之《雷霆谷》曾在日本取景,當時日本政府提出了劇組進入日本取景的條件——讓日本女演員飾演女主角。於是濱美枝(Mie Hama)便被選為這部電影的女主角,演Kissy Suzuki,且在拍攝前需到國外學習幾個月的英語。當時有其他日本演員,如Akiko Wakabayashi(之後飾演Aki)等英文比較好,所以製片人決定把濱美枝送回日本,選用其他的演員。

濱美枝小姐聽說這個訊息之後,立馬威脅劇組她要跳樓自殺,製片人只好放棄了換人念頭。

如何讓邦德電影更性感:讓邦女郎穿上比基尼

在1981年第三任邦德羅傑·摩爾出演的電影《最高機密》中,有這樣一款海報:看不到臉部的美女手持一把弓箭,勻稱秀麗大腿踩踏一雙綁腿高跟鞋,以腿部背面面向觀者霸氣叉開,臀部肌肉在上身比基尼的擠壓下被恰到好處地顯露出來,渾身散發出妖豔、危險而又深具誘惑的光澤。邦德呢,則手持一把小手槍,在電影鏡頭的透視作用下,被框在美女兩腿之間,看起來既像是抗拒又像是享受似的抬眼盯著美女看。

這款海報也算邦德系列電影最具代表性的一款,海報上的模特完全按照攝影師摩根·凱恩的要求來擺造型,她被要求以背部面向觀者,而拍攝的角度也著重於模特雙腿的延伸直至模特臀部的底端,這樣,觀者的視線就會順著模特大腿有一個自然向上延展的過程。

有趣的是,拍攝這部影片的女主角卡洛爾·布蓋並沒有拍過這幅海報,那海報上到底是誰的美腿在那叉開呢?從那時《人物》雜誌刊登的相關文章來看,相繼有三位模特南希·斯塔福德、簡·薩姆納、喬伊斯·巴特爾宣稱那是她們的腿。在幾番比對之後,呈現出的最終結果是,持弓箭的手是薩姆納的,但腿,卻是巴特爾的。

三任邦女郎,皆是一人身

邦德先生每次都是不同美女伴左右,換得人眼暈,只有一個瑞典美女可以享受三伴其左右,她便是Maud Adams。她在1974年的《金槍人》和1983年的《八爪女》中都擔任主角。1985年的《雷霆殺機》中,她微微露了一下臉,但名字沒有出現在演員表中,不過還是被邦德粉絲認出。

諾博士猴子,以及其他邦德動物

在1965年肖恩·康納利主演的《霹靂彈》中,雖然有特技演員比爾·卡明斯代替片中魔鬼黨在海中與鯊魚同遊,但作為主角的康納利為顯示自己的英雄氣概,不得不親身在海水中與敵人展開一系列殊死搏鬥。在拍攝邦德在水下同鯊魚遭遇的鏡頭時,阻隔鯊魚和演員之間的透明塑料擋板其實只有3英尺高,鯊魚完全可以繞過隔板危及演員。雖然,鯊魚在服過鎮靜劑之後沒那麼危險,但拍攝過程仍然驚心動魄,康納利在拍攝過後也心有餘悸。有一幕是鯊魚張開大嘴幾乎要將邦德吞沒,但那具鯊魚是由工作人員操縱的鯊魚屍體。

與鯊魚同遊只不過是邦德諸多冒險中的一例。在1967年康納利主演的《雷霆谷》中還有這樣有趣的一幕,扮演壞人菲爾德的演員唐納德·普萊森斯為凸顯角色性格特徵,要隨身攜帶一隻波斯貓,而這隻貓在一次爆炸戲中嚇得尿在演員身上。這樣的趣事在邦德電影中比比皆是,再比如,邦德電影其實還有一隻從未出場的動物。在第一部邦德電影《諾博士》的初稿中,諾博士本來預計是由一隻猴子來扮演。

1954年TV版007,主演巴瑞·尼爾森

第一部邦德小說《皇家賭場》的紛爭

邦德最早是在美國電視上出現的。1954年5月,製片人兼導演格雷戈裡·萊托夫從伊恩·弗萊明手中購買了第一部邦德小說《皇家賭場》的部分版權,並用六個月時間同CBS製作並播出了一部一小時長的迷你電視《鐵金剛橫掃皇家賭場》。在版權出售之前,小說《皇家賭場》並不成功。電視劇版播出一年以後,萊托夫便在原來價格的基礎上追加6000美元將《皇家賭場》的版權完全買下。這兩次的版權出售後來被人們認為價格過於低廉,弗萊明本人對此也追悔莫及。

其後,弗萊明的遺孀將《皇家賭場》的版權以75000美元的價格轉賣給查爾斯·K·菲爾德曼。1967年,菲爾德曼製作並拍攝了搞笑版《皇家賭場》,由於影片情節荒誕,該片並未被正式列入007系列電影當中。

《皇家賭場》是最後一部被擁有007系列版權的EON Productions公司改編為電影的小說——2006年丹尼爾·克雷格主演了《皇家賭場》。EON Productions公司此前一直由製片人阿爾伯特·布洛考利引領,在1996年布洛考利去世後,公司便轉由其女兒芭芭拉·布洛考利和繼子邁克爾·G·威爾森(邦德電影現任製片人)接手。

誰能成為007

1960年代初,邦德系列電影製片人阿爾伯特·布洛考利準備將英國作家伊恩·弗萊明的小說搬上銀幕,打造一個溫柔瀟灑的英國間諜詹姆斯·邦德。布洛考利選擇了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肖恩·康納利來飾演,康納利在接連五年飾演這一角色之後,成為全世界最受追捧的超級明星,也為邦德這一角色奠定了基調。但康納利卻逐漸厭倦了這一電影的拍攝手法,他覺得影片拍攝沒有挑戰性,褪去光鮮亮麗的光環和裝飾後,邦德什麼都不是。於是,康納利選擇了退出邦德系列。

這時,選擇誰來接任邦德一角就成了最大的問題。在康納利辭演後,接替人選的尋找在1967年開始。當時,《生活》雜誌向電影劇組寄送了後來成為著名攝影師的盧米斯·迪安的照片以競選《女王密令》中的邦德一角。但第二任邦德是來自澳大利亞,除了電視廣告之外沒有任何演出經驗的汽車銷售員喬治·拉贊貝,他憑藉一場打鬥戲贏得邦德一角。

不過,扮演邦德並不是那麼容易,因為自康納利以來,邦德已成為觀眾的一種精神寄託,他的成敗直接關係著票房的高低。雖然《女王密令》讓拉贊貝一夜成名,但他扮演的邦德卻飽受爭議,因為觀眾一直拿拉贊貝與康納利做比對,而當時拉贊貝與導演彼得·亨特、邦女郎以及製片人的關係也都頗為緊張。後來,拉贊貝主動辭演邦德後續影片,康納利又被請回來出演下一部影片《金剛鑽》。

拉贊貝的演藝事業因此而一度陷入低谷,但有趣的是,拉贊貝的這唯一一部邦德電影反被許多影迷認為是邦德系列中最好的幾部之一。美國《娛樂週刊》雜誌近期也將《女王密令》列為最好的六部邦德電影中的一部。

邦德電影美國票房排名

哪一部邦德電影在美國票房最好?在此,我們根據美國巫術電影票房網提供的資料,對22部邦德電影進行了粗略統計,最終得出票房排名前10的影片,雖然這個統計有可能不夠科學之處,但也是一個可茲參考的答案。以下列表中的票房資料是將當年的票房按照匯率變化換算成現在的票房。

邦德電影美國票房排名

美國人心目中排第三位的銀幕英雄

2003年美國電影研究院公佈了一份關於“50名電影英雄”的排位名單,詹姆斯·邦德位居第三。排在他前面的分別是《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的阿提卡斯·芬奇(格里高利·派克飾演),以及《奪寶奇兵》裡的印第安納·瓊斯(哈里森·福特飾演)。《奪寶奇兵》編劇之一喬治·盧卡斯說,肖恩·康納利對於間諜的符號性描寫,是他創作印第安納·瓊斯時的主要靈感源泉。

伊恩·弗萊明為邦德寫訃告

毫無疑問,詹姆斯·邦德身上兼備許多虛構、傳奇和不可能性,這也使得他能在一個虛構的爭鬥世界裡自由穿梭,遊刃有餘。但再怎麼虛構,角色總還是要有家庭,在小說作者伊恩·弗萊明的構想中,邦德小說大概寫4部便能完滿結束了,但弗萊明的出版人勸說他務必要寫滿10部才讓邦德死去,這就使得為邦德撰寫訃告成為必要,這點在第五部邦德電影《雷霆谷》中有所體現。

細心的觀眾和讀者會發現,弗萊明為邦德設定的父親為蘇格蘭人安德魯·邦德,母親為瑞士人莫妮克·德拉克洛瓦。父親安德魯·邦德在一家武器公司工作,因為工作需要經常要帶著家人四處奔波,邦德11歲那年,父母雙亡。邦德此後都在英國跟著阿姨長大,先後就讀於伊頓中學,以及位於愛丁堡的費蒂斯中學。17歲高中畢業後,邦德被英國皇家海軍部隊招募(弗萊明本人就曾在伊頓中學讀書,並在英國海軍情報處服役)。“這個世界總不是圓滿的”,算是邦德家族的座右銘。

那邦德到底有多少歲?這要看你問的是哪一任邦德,因為在片中,邦德無時無刻都處於青壯年時期。在電影《皇家賭場》中,邦德的生日被設定為1968年4月13日,這一天也是《皇家賭場》被作為小說正式售賣的第一天。有趣的是,2006年在《皇家賭場》中扮演邦德的丹尼爾·克雷格,真實的出生日期,恰恰也是這一天。

《黃金眼》並不僅僅是電影片名

在二戰期間於加勒比海海岸牙買加國一次旅行的途中,邦德電影小說作者伊恩·弗萊明立刻愛上了這片海闊天空、充滿異域風情的土地,“任何一個英國人都會愛上這裡。”弗萊明曾這樣興奮地說。二戰後,弗萊明迫不及待購買了牙買加一片佈滿珊瑚蟲的斷崖,他為這個地方取了很多名字,包括從20世紀美國最重要女作家卡森·麥卡勒斯所寫書籍《黃金眼睛的映象》,以及自己在二戰中於直布羅陀海峽躲避德國納粹襲擊所定的計劃,最終,弗萊明將這片地方命名為“黃金眼”。弗萊明自稱在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我,在他自建的正對著加勒比海的房子裡,他創作了詹姆斯·邦德這個人物,以及14部邦德小說中的大部分情節。

1964年弗萊明死後,他在此地的地產被賣給牙買加音樂才子鮑勃·馬利,一年後,馬利又將其賣給英國“島國唱片”創始人克里斯·布萊克威爾。為了紀念弗萊明,由皮爾斯·布魯斯南主演的第17部邦德電影以《黃金眼》來命名,影片中那個有著碧海藍天的島嶼,就像弗萊明曾經住過的地方一樣,有著田園牧歌式的寧靜氣質。

朱迪·丹奇飾演的M

“M”這個原創人物是怎麼來的?

邦德的頂頭上司M,一直邦德電影中頗為神祕的一個人物,他是影片中英國情報機構軍情六處的領頭人,先後由伯納德·李、羅伯特·布勞恩、朱迪·丹奇(女)三位演員扮演。但在M這個人物背後,還有一個現實生活中確確實實存在的情報人員為M這個角色的塑造作出了貢獻。他是曼斯菲爾德·史密斯·康寧,是M這個角色名字縮寫的靈感來源。1909年,康寧成為英國祕密勤務局的創始人之一,因為總用“C”這個字母代表自己的簽名,康寧漸漸在英國名聲大噪並予人神祕之感。他死後,他慣用的這個簽名也逐漸成為首腦人物的代表,很多情報機構也都曾使用過。那M的全名是什麼呢?從邦德小說《金槍人》中,M的全名即邁爾斯·米澤瑞,一個大約與聖·邁克爾、聖·喬治齊名的退休海軍中將、二級爵士。

片頭曲最初為音樂劇而生

雖然邦德電影的主演換了好幾撥,故事發生地點也幾經變換,但邦德電影的片頭曲卻始終是那具有標誌性的“噹噹噹,噹噹噹……”的鏗鏘奏樂聲,雖然每部電影出來這些噹噹聲也都會以不同樂器來進行改編。東尼獎提名作曲家蒙蒂·諾曼最初從加勒比海處獲得靈感,為《諾博士》編寫了片頭音樂,但這段音樂的序曲,他又採用了他之前曾為某部從作家V.S。奈保爾小說《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改編而來的音樂劇編寫的部分音樂片段。這段音樂最終沒被音樂劇採用,諾曼就乾脆在音樂里加入電子和放克吉他,把它完全運用到邦德電影主題曲中。作曲家約翰·巴瑞後來用管弦樂團重新灌製的片頭曲,就是我們今天大部分觀眾所能聽到的那個片頭音樂版本,不過,貢獻頗多的巴瑞最終卻只得到200英鎊的報酬。

和之前熱映的“蝙蝠俠”相比,一樣都是“高富帥”的英雄,都有新型武器和性感美女相伴,他們給人的感覺卻很不同。邦德的頂頭上司M,一直邦德電影中頗為神祕的一個人物,他是影片中英國情報機構軍情六處的領頭人,先後由伯納德·李、羅伯特·布勞恩、朱迪·丹奇(女)三位演員扮演。

烏蘇拉-安德絲

烏蘇拉·安德絲 飾 哈妮·萊德

《007之諾博士》 1962

身著白色比基尼,如出水芙蓉一般從海中走出來,哈妮猶如《花花公子》中的插頁女郎。該系列電影中的第一部確立了邦德女郎的標準,安德絲這位有著性感軀體的瑞士女孩,尤其象徵了邦女郎應有的資質。

雪莉-伊頓

雪莉·伊頓 飾 吉爾·馬斯特森

《007之金手指》 1964

這部很典型的007電影中有兩個邦女郎:女友和引誘男人的女人。這部電影裡也以有兩名迷人的女人為榮,兩個人都難以決定到底是殺了邦德,還是該迷戀他。金手指的私人祕書馬斯特森因為與邦德上床而被重罰:她整個人都被塗成了金色!

霍納爾-布萊克曼

霍納爾·布萊克曼 飾 普斯·格洛

《007之金手指》 1964

這名女飛行員加母夜叉是壞人奧瑞克·金手指的女子飛行隊隊長。布萊克曼曾出演1960年代英國的間諜電視劇《復仇者》,賦予其中G小姐一種煥然一新的肉慾感。38歲的她,也是007電影中最老的邦女郎。

戴安娜·裡格 飾 翠西·迪·文西諾

《007之女王密使》 1969

這是唯一一部由澳大利亞男模喬治·拉扎貝出演邦德的電影,拉扎貝運氣太差,只演了一部就被趕下臺。這部電影裡,邦德還結婚了。裡格曾在《復仇者》一劇中取代布萊克曼成為女一號,她本人的高智力讓翠西一角有了全然不同的誘惑力。

芭芭拉·貝芝 飾 安雅·阿瑪索娃

《007之海底城》 1977

這名邦女郎也是披頭士前鼓手林格·斯塔爾未來的妻子。片中她扮演一名克格勃特工,因邦德殺了自己的情人尋求復仇。不過,安雅因愛上這個敵人不能自拔。兩人最後乘坐逃生艙逃離海底城,可惡的是,艙內僅擺設了一張特大床和一瓶香檳……

格蕾絲-瓊斯

格蕾絲·瓊斯 飾 May Day

《007之雷霆殺機》 1985

這位牙買加出生的迪斯科女王,片中扮演億萬富翁馬克思·佐倫陰謀的主要執行者。在棄暗投明的過程中,她從試圖殺掉邦德,慢慢為邦德的魅力折服,變成助其除掉反派陰謀的力量。

楊紫瓊

楊紫瓊 飾 林慧

《007之明日帝國》 1997

看上去固執卻性感,楊紫瓊這位香港武打女星,是少見的比邦德還能打的邦女郎。但製片人並未讓楊紫瓊完成片中所有的武打動作。

哈利-貝瑞

哈利·貝瑞 飾 金克斯

《007之擇日而亡》 2002

終於,一位美國女演員扮演美國的邦女郎。貝瑞這位因《死囚之舞》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新星,片中飾演一個和邦德有著火辣***的美國特工。她對邦德總是充滿醋意,自己也被這種微妙的情緒噬咬著。

伊娃-格林

伊娃·格林 飾 維斯帕·林德

《007大戰皇家賭場》 2006

這個英國財政部的特工是邦德的初戀,併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作為空前風騷的邦女郎之一,相信即便在《基督降生的故事》這樣的片子裡,格林難以隱藏的性感也會使影片具有限制級的意味。

歐嘉·柯瑞蘭蔻 飾 卡米爾

《007大破量子危機》 2008

片中的這位玻利維亞美人可謂是邦德的絕配:他們都失去了所愛,殺人時毫不憐惜。工作人員讓這位性感烏克蘭模特的妝容略帶深色,這樣,她看上去就更具拉丁風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