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生活/飲食文化/列表

安徽菜十大代表菜 揚名海外

安徽菜十大代表菜 揚名海外

1、火腿燉甲魚

2、方臘魚

3、醃鮮鱖魚

4、楊梅圓於

5、清燉馬蹄鱉

6、火煲果子狸

7、石雞

8、毛豆腐

9、馬鞍鱔

10、油酥燒餅

方法/步驟

安徽菜十大代表菜 揚名海外 第2張
1

火腿燉甲魚是安徽地區特色傳統名菜,屬於徽菜。以徽州山區特有的“沙地馬蹄鱉”為主料,火腿及火腿骨等為佐料,口味鮮香,烹飪難度大。甲魚有較好的淨血作用,常食者可降低血膽固醇,因而對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有益;甲魚還能“補勞傷,壯陽氣,大補陰之不足”;對肺結核、貧血、體質虛弱等多種病患亦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2

方臘魚是取用鱖魚之上品,按三部位(即頭部、中軀部、尾部)分檔以後,將頭、尾採用紅燒的方法制成菜,分別放於腰盤的兩端,魚中軀部採用醃漬後油炸的方法,取下魚肉,去其魚骨,略劃花刀,以鹽、酒、蔥、姜等調味品醃漬後用油炸至金黃色,然後配以蕃茄沙司加糖、醋、清湯熬成,蕃茄滷澆在炸好的魚上或配以小碟佐食之,將炸制好的魚菜放於腰盤中間,最後選用青蝦去殼留尾,醃漬後掛上高麗糊炸熟,圍配於腰盤四周即成。做成的方臘魚菜餚具有鹹鮮、香嫩、酸甜等滋味,其造型逼真,姿勢威風,鱖魚在盤中昂首翹尾,頗有乘風破浪之勢,令食客意趣無窮,興致倍增。

3

醃鮮鱖魚是徽州地區傳統名菜,地方常稱為“臭鱖魚”。大約在二百多年前,池州、銅陵一帶的商販,每年入冬之際,將鱖魚用木桶裝運至徽州山區出售(至今在祁門一帶仍稱之為“桶魚”)。商販在途中為防止魚肉腐敗變質,用食鹽抹在魚身上,灑一層擺一層,並且在運輸途中經常翻動魚體,從產地至售地靠人挑肩扛,到達銷售地,至少要七八天時間,此時魚的表皮有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魚鰓仍鮮紅,魚鱗未脫,把魚去內臟洗淨後劃花刀略煎,然後配以五花肉和冬筍片燒之,以醬油、白糖、花雕和雞油燒之(目前很多飲食店內還用以臭豆醬燒之),待湯汁快乾之際撒上青蒜末,淋熟豬油,旋起鍋裝盤即成。製成的菜餚香鮮透骨、魚肉酥爛、湯汁醇厚。魚經熱油略煎後用文火燒之,非但無異味,反而鮮味無比,正如當地人常說的:“聞起來臭,吃起來香。”

4

楊梅圓於是徽州典型的傳統肉類名菜。因為此菜的色、形與當地楊梅酷似,再加上烹調時以楊梅汁或楊梅醬調味,故名“楊梅圓子”。此菜選用精肉和肥膘肉按7;3的比例分別斬成細茸,放進碗內加入鹽、味精、蔥薑汁、雞蛋清攪打均勻,然後用手擠成像楊梅大小的圓子,滾上面包屑入六成油鍋炸至成熟,顏色金黃,再用水加白糖、醋和楊梅汁熬成滷汁澆在圓子上或者將圓子入“楊梅滷”裹之即成。製成的萊餚呈玫瑰紅色,圓子大小適口,形狀酷似楊梅,其味酸甜適中,耐人回味。

5

清燉馬蹄鱉,此菜為徽州水產類傳統名菜,選用徽州山溪沙層中生長的甲魚,形如馬蹄大小,約四兩左右,故稱馬蹄鱉,其品質優良,肉質鮮嫩,膠質豐富,而且無泥土之腥氣。明朝初年,徽州紳士將此菜作為貢品,進貢給朱元璋皇帝,深得其好感,嗣後即為珍品。早在八百多年前,“清燉馬蹄鱉”和“火煲果子狸”就作為徽幫烹調特色的代表作品,併名為“歙味雙壁”而著稱於世。

6

火煲果子狸,此菜選用果子狸(又稱玉面狸,牛尾狸)為原料,採用微火長時間燉制而成。據《徽州府志》記載,歙州學士在回答宋高宗提問時,即以梅聖俞詩句“雪天牛尾狸,沙地馬蹄鱉”對之,由此可見在八百多年以前,此菜就聞名天下。果子狸,形似狸,喜食樹果而得名,尤其喜食梨,肉質細嫩。

7

石雞為徽州水產類之名晶,棲息在山澗石縫中,個體較大,每隻重約半斤左右,腹乳白,背黑有條紋,似牛蛙而不同於牛蛙,主要以吃小蟲、蟬、金龜、蚱蜢等各種昆蟲為主,喜與毒蛇同居石縫,其肉不僅細嫩、鮮美,而且營養也極為豐富,當地人常說;“夏天吃石雞可以免生痱子、癤子。”

8

毛豆腐為徽州傳統名菜素菜之珍品,以其特有的風味在徽菜中獨領風騷五百餘年。此萊利用豆腐條進行人工發酵,讓其表面長出一層白色茸毛,經煎、烤、炸後呈虎皮花紋而得名。據說朱元璋有一次兵敗徽州,腹中飢餓難熬,命隨從四處尋找食物,其中有一隨從在草堆中找到逃難百姓藏在此處的幾塊豆腐,豆腐因草堆內溫度適宜而發酵長毛,隨從將此豆腐取回放在炭火上烤熟給朱元璋食用,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鮮美異香,朱元璋食後非常高興。待朱元璋轉敗為勝後,即下令隨軍廚師製作毛豆腐,犒賞三軍。

9

馬鞍鱔的做法是將鮮活鱔魚生殺後,剖腹去除內臟,切成長約4釐米的段,在兩頭約半釐米處各劃一刀,焯水後以五花肉、筍片等用旺火燒沸,中小火長時間燒燉至酥爛,並以醬油、黃酒、糖、味精等調味,最後帶點蔥末以旺火收稠湯汁,淋麻油,撒胡椒粉食之。此菜色澤紅潤,肉質酥爛,膠質豐富,滋味鮮醇,每逢端午前後,正是此菜上市季節。

10

油酥燒餅是徽州傳統的風味點心,目前也有很多店面出售,它採用上等麵粉與素油攪拌製成油酥麵糰,經過卷疊壓後作皮料,選用嫩梅乾菜與豬肥膘(切成小丁)為餡,包成餅狀,然後沾上一層芝麻,貼於大風爐的內壁,以木炭之微火烘烤,烤熟後出爐,似螃蟹之殼,故當地人又稱之為“蟹殼黃”。剛出爐有蟹殼黃,不待入口,便覺奇香濃烈,咬一塊,酥脆爽口,層層剝落,其味雋永。

TAG標籤:揚名 安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