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

當前位置 /首頁/生活/經驗/列表

垂暮之年曆史典故

垂暮之年曆史典故

"垂暮之年"是指一個人年紀已經很大,接近晚年。這個詞語常用來形容老年人終日鬱鬱寡歡、心境沉鬱的狀態。

歷史上有許多與"垂暮之年"相關的典故,以下是其中兩個例子:

1. 孔子的"垂白之年":這個典故源自《論語》。孔子在儒家傳統中被譽為偉大的學者和教育家。當孔子年事已高,白髮蒼蒼時,他仍然堅持教育和傳播他的學說。有一次,有人問他,是否有什麼事情已經不再關心。孔子回答說:"垂白之年,可以無所必。"這句話意味著在老年時,他已經不再有特定的追求和關注,而是放鬆心態,享受生活。

2. 屈原的"垂楊之年":屈原是中國古代詩人和政治家,也被稱為愛國主義的先行者。他是楚國的忠臣,但由於政治鬥爭的複雜局勢,最後被流放至江南。據說,屈原在垂暮之年,寫下了《離騷》這首著名的詩篇。這首詩表達了他對祖國的忠誠和悲傷,同時也是他對個人命運的反思和抱怨。"垂楊之年"在這裡暗指屈原年紀已經很大,面臨憂愁和苦悶的心境。

TAG標籤:歷史 垂暮之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