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片場

當前位置 /首頁/電影/華語片場/列表

客從何處來第二季停播的背後 個別網友的深度見解

客從何處來第二季停播的背後 個別網友的深度見解

央視最近播出了一個大型“尋根”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記錄了曾寶儀、馬未都、陳沖和易中天等人追尋自己的父輩和祖輩的足跡的故事。遺憾的是,這部紀錄片現在已停播。

央視最近播出了一個大型“尋根”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記錄了曾寶儀、馬未都、陳沖和易中天等人追尋自己的父輩和祖輩的足跡的故事。央視的《客從何處來2》。這個模式是引進國外的,挖墳式操作,用親情作為紐帶讓觀眾看到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當然,只是更多,並非全面。涉及歷史,十分敏感。所以,在大框架下做事,這個節目已經表現得很不錯了。不能細說處,那就請觀眾意會。  謝娜特輯,看到了心酸往事。謝娜稱父親在1998年遭遇不公平的事情,十年來一直在打官司,“爸爸的公司經歷了非法強拆,爸爸為了阻攔他們還被他們非法關了起來,家人因為強拆而產生的債務被追債的人把門砸爛,所有東西被搶光,接下來十年,爸爸為了要說法上告了十年,家裡沒錢請律師,爸爸自己學習法律,自己為自己辯護,十年後,法院終於為爸爸翻案重證他的清白。”  人物,是立體的。看到這些過往,再聯絡其當下種種表現,在罵的同時,是不是可以多一些理解?如果有觀眾這樣做,那麼這期《客從何處來2》就成功了。遺憾的是,這部紀錄片現在已經停播,我們只看到片中的主角衣錦還鄉地看看故土,前呼後擁地抄抄家譜,看不到他們的尋根之旅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歐洲人從名字和故事中“尋根”中世紀的歐洲平民大多都沒有姓氏,小鎮青年去大城市闖蕩才給自己隨便找一個姓氏,以免同名混淆。文藝復興三傑在鄉下小鎮當待業青年的時候都沒有姓氏,在大城市揚名立萬之後才把自己的家鄉名字冒充姓氏,萊奧納多·達·芬奇就是來自芬奇小鎮的萊奧納多,拉斐爾·達·烏爾比諾就是來自烏爾比諾的拉斐爾。對於普遍文盲的歐洲人來說,找姓氏的靈感並不多。姓Stout的,當然是一個胖子。姓Hill或Woods的,住在山坡上或者樹叢中。姓Smith的,自然是打鐵師傅。有的人甚至把父親的名字、母親的名字、出生地、頭銜,全部放到自己的姓名裡。所以說,16世紀的歐洲人不用費心去“尋根”,只要看一眼他的名字,家族歷史一目瞭然--當然,這只是一個誇張的玩笑。

央視最近播出了一個大型“尋根”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記錄了曾寶儀、馬未都、陳沖和易中天等人追尋自己的父輩和祖輩的足跡的故事。遺憾的是,這部紀錄片現在已停播。

明代的“尋根”融入文人階層審美西方人熱愛尋根,中國人也熱愛尋根。在明代的生活格調指南《長物志》中,傢俱、器物、擺設和書畫,莫不以“仿古”為至高標準。出身江南文人領袖世家的文震亨筆下,通篇都是:“舊制最佳。亦須照古式為之。愈古愈雅。不得舊者,亦須仿舊式。古人制具尚用,不惜所費,顧製作極備,非後人苟且······”與現代美國人一樣,尋根本領的高低同樣決定了一個明代人的品味格調的高下。熱衷於尋根的明代文人,並不是簡單地抄襲古代傢俱和器具的款式,而是在尚古的同時,加入文人階層的審美,他們把追求簡逸、幽隱和自然的生活理想與傢俱、器具的設計融合在一起。明代成熟的工匠技術和清高倨傲、澹泊致遠的文人士氣,孕育了古樸、簡潔、雅緻的明式傢俱。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個高峰期的藝術理論也是建立在“尋根”之上,明代晚期的江南藝術圈,浙派早已風吹雨打去,吳門也敗相漸露,此時在董其昌的引領下,文人畫風雲再起。董其昌認為,繪畫史的程序是一個自給自足的過程,繪畫的價值完全植根於繪畫的形式本身,創作就是在前人的筆墨上做出變化。董其昌的藝術理論的關鍵詞就是:尋根。我們大概可以說,明代中晚期鼎盛一時的文化與藝術都離不開“尋根”。

央視最近播出了一個大型“尋根”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記錄了曾寶儀、馬未都、陳沖和易中天等人追尋自己的父輩和祖輩的足跡的故事。遺憾的是,這部紀錄片現在已停播。

20世紀中國:失敗的“尋根”有人尋根,也有人努力斬斷自己的根。20世紀早期的“新文化運動”中,革命小將們急切地顛覆傳統文化,在文化激進主義者看來,只有在完成了文化上的“弒父”之後才能迎來新世界。這種俄狄浦斯情結在20世紀的中國蔓延了70年,直到80年代的意識形態突變之後,又再次興起尋根文學,人們渴望在“我的爺爺奶奶”的故事中確認自己的身份。有成功的尋根,就有失敗的尋根,中國近30年以來的諸多“尋根”幾乎都是缺少文化意義的失敗的尋根。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明式傢俱熱潮,就是一次失敗的尋根,我們照抄著明代傢俱的樣式,卻不知道明代傢俱與彼時文人的審美觀、人生觀、生活方式血脈相連,我們無法在明式傢俱的基礎上設計出一種符合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和審美價值的傢俱,只彷彿把別人的家譜照抄了一遍,毫無建立。重要的不是尋根,而是尋到了之後如何面對?央視的《客從何處來》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片中的諸位主角在尋根之旅中,面對歷盡磨難的家族史與千瘡百孔的民族史,曾寶儀、陳沖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會不會受到影響?馬未都、易中天的品味和格調有何改變?如果尋根不能改變我們價值的取向,不能指明未來的方向,那麼這種尋根的意義何在?尋根並不是衣錦還鄉去看看故鄉那一片土,也不是前呼後擁地抄抄家譜。尋根最重要的一點是從歷史中藉助力量,確定我們今天的身份和未來的方向。如果認為歷史早已有一個註定的大結局,那就沒有必要回首尋根了--好比目的地明確的長跑運動員從來不會跑跑停停,回首來時路。只有在樹林裡迷路的人,才會不斷的回頭張望,希望從走過的路上找到前進的方向--除了馬克思和湯因比,誰敢說自己不是迷失在樹林中的人呢?

TAG標籤:見解 停播 客從 #